洋地黄中毒有何表现?答「鱼钩样」改变你就错
洋地黄药物的使用
作为一种传统的心脏药物,洋地黄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心力衰竭治疗观念的转变,神经内分泌抑制剂逐渐成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洋地黄类药物的使用量也逐渐减少,但洋地黄类药物在我国仍被广泛使用。国家。
洋地黄类药物主要有地高辛、去乙酰羊毛脂、地高辛、乌兰宁K(四种药物的特性见表1),其中地高辛为口服制剂。乙酰羊毛脂和乌拉林 K 是静脉制剂,而地高辛有口服和静脉制剂两种形式。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产品是地高辛和脱乙酰羊毛脂。
表 1. 不同洋地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洋地黄类药物除了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外,还可以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和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和心内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窦房结自主性,减慢传导速度对房室结有减慢心率的作用。
洋地黄药物目前的临床适应症包括:
- 地高辛可用于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
- 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和心力衰竭(LVEF <40%)可选择静脉注射洋地黄。
不同洋地黄药物的用法如下:
地高辛
常用口服剂量为0.125~0.25 mg/d,7天内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80岁、体重指数<18.5 kg/m2、肾功能异常者,可隔日服用0.0625mg/d或0.125mg。
脱乙酰羊毛脂注射液
静脉应用方法为首剂0.2~0.4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2~4小时后可再次使用0.2mg,24小时内总量不得超过1.2mg。待病情稳定后,可改为口服地高辛维持。
洋地黄毒片
每天 0.05~0.1 毫克。
总苷K注射液
首剂0.125~0.25 mg,加20~40 mL等渗葡萄糖溶液缓慢注射(时间不少于5 min),2 h后,必要时重复给药一次(0.125~0.25 mg),每日总量0.25~0.5mg。
洋地黄类药物治疗窗口窄,个体差异大,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较多。除药物剂量外,影响其吸收、分布和清除的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血药浓度。 例如,年龄或脂肪储存增加引起的分布容积变化,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蛋白质结合减少,肾功能下降。
在临床上,洋地黄中毒的案例并不少见。这里有两种方法可以识别洋地黄中毒。
1.牢记洋地黄中毒的临床表现
洋地黄中毒的临床表现包括心脏表现和心外表现。心脏表现是洋地黄中毒最危险的毒性反应,而心外表现包括胃肠道症状、视觉异常和神经系统症状,如下表所示:
表2洋地黄中毒的临床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服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可能会有特定的心电图变化(见图1),特点包括:
- ST段下垂;
- T 波的幅度减小且呈双相;
- QT间期缩短;
- U 波振幅增加;
- 延长 PR 间期。
由于这种心电图的形状类似于长柄勺子,所以有学者将这种心电图的变化称为“长柄勺子样ST段变化”(也称“鱼钩状”) -like”变化)。但是,心电图的这种变化仅表明患者正在服用洋地黄类药物,并不表明发生洋地黄中毒。
图1.洋地黄类药物引起的长柄勺状ST段变化
来源:临床心电学杂志
2.及时检测血药浓度
如上所述,洋地黄类药物的治疗窗较窄,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很多。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尤其是长期口服地高辛)时,应定期检查血药浓度。 开始使用地高辛后1~2周,每1~3个月复查一次。
应在服用地高辛后至少 6-8 小时抽血。建议血药浓度维持在0.5-0.9ug/L。临床上,一旦怀疑地高辛中毒的可能性,应及时检测血药浓度。
地高辛中毒的不良反应地高辛血药浓度>2.0ug/L时常发生,但低钾、低镁、心肌中毒甚至可发生如果缺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血药浓度低。
因此,地高辛不良反应和中毒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用药及血药浓度综合判断。
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的治疗
1.立即停药
一旦怀疑洋地黄中毒,应立即停药,即使只有临床症状而无血药浓度检测结果。
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大部分症状在停药后可自行缓解。应将患者置于配备心肺复苏装置并可立即除颤的监护区。每 5 到 15 分钟左右监测一次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
上一篇:病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新分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