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心电学杂志

慢阻肺:用中国指南指导国人临床实践,让慢阻

融媒体记者蔡增蕊


日前,2021多学科协作推动中国呼吸疾病优化治疗(CROTC)专家年会在沪召开。作为具有19年历史的学术会议,CROTC聚焦于我国感染和呼吸疾病诊疗领域,通过结合行业最新进展与临床经验,为推广我国感染和呼吸疾病优化治疗献计献策。

会议上,围绕《中国慢阻肺诊疗指南(2021年修订版)》的重点更新内容,特邀多位专家交流分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诊疗经验,并就提高我国慢阻肺早诊早治水平提出建言。参与讨论的专家包括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健教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刘晓菊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袁雅冬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曾奕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天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张洁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熊维宁教授。

新版指南既有兼容性又符合国情特色

新版指南与上一版指南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与GOLD 2020相比有何差异?

康健教授:中国慢阻肺诊疗指南上一次修订是在2012年。近十年来,国内外慢阻肺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在慢阻肺诊疗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因此将这些新进展纳入指南并进行更新。新版指南在保证与其他指南或专家共识兼容性的同时,还考虑到我国慢阻肺诊疗的现状与特色,尽可能覆盖临床实践相关内容,既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慢阻肺,也有助于指导一线临床医师掌握慢阻肺规范化诊治。

刘晓菊教授:与上一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在诊断评估、鉴别诊断、稳定期管理、急性加重管理、初始治疗等方面做出重要更新。在稳定期管理方面,增加了风险因素管理,包括戒烟、生物燃料、大气污染等;新版指南新增较多的流程图,一目了然,使用方便;初始治疗方面,在GOLD 2020推荐的基础上,B组推荐新增LABA+LAMA,C、D组,如果有ICS使用指征,C组可以推荐ICS+LABA,D组可以推荐ICS+LABA+LAMA;在急性加重方面,新版指南将抗菌药物的选择单独列表,涵盖了患者住院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风险等方面,便于合理选择抗生素。

曾奕明教授:关于D组初始治疗推荐意见,新版指南进行了详细说明,更有利于临床医生灵活决策,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在慢阻肺的介入治疗方面,新版指南也对经支气管镜单向活瓣肺减容术做出更新,更适合我国慢阻肺诊疗现状。对于慢阻肺中并发巨大肺大泡的患者群体,进行肺减容治疗将给患者带来较大获益,因此这部分患者群体值得关注。

急性加重分级助推抗菌药物规范化使用

在慢阻肺急性加重分级及处理方面,新版指南做出哪些重点推荐?其对预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袁雅冬教授:新版指南将急性加重分成三级,一级是有急性加重无呼吸衰竭;二级是有急性加重和呼吸衰竭,但不危及生命;三级是有急性加重和呼吸衰竭,且威胁生命。同时,急性加重三个级别对应三个处置场所,分别为门诊、住院和ICU,与临床实践相一致。在急性加重处置过程中,新增了抗菌药物选择表格,归纳了不同情况下对病原体的判断,以及对抗菌药物的选择,这有助于规范急性加重管理。对于控制急性加重一级,临床上较多使用口服抗菌药物,如莫西沙星等。有研究证实,使用莫西沙星5天能明显控制急性加重。对于急性加重二级和三级,在联合用药时加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莫西沙星等,也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张天托教授:对急性加重的分级与治疗建议,新版指南做出具体指导,有利于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同时,新版指南还对不同慢阻肺病情下的吸入装置做出推荐,并对介入治疗与肺移植条件等治疗手段做出指导。新版指南内容丰富、主线清晰,接近于经典教科书的结构,而且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都比较高,尤其适合于基层医师使用,值得推广使用。

肺功能检查是实现慢阻肺早诊的重要手段

如何实现慢阻肺早期诊断?目前有哪些方法?

张洁教授:新版指南特别适合基层医师学习使用,特别是其中的流程图、表格等,对规范化诊疗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我国慢阻肺患者数量巨大,而且近2/3的患者没有呼吸道症状,这很可能会导致漏诊。新版指南增加了慢阻肺筛查问卷,基层医师可以先进行问卷筛查,对于高风险人群进一步做肺功能检查。对于这类没有症状,以及存在气流受限的患者,肺功能检查是实现早诊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对住院患者进行雾化治疗中,我院使用了丙酸倍氯米松等吸入药物,同时通过观察住院期患者对吸入制剂的反应,调整出院后患者的吸入治疗策略。

上一篇:汉产创新药即将进入全球三期临床 70万发作性睡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