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心电学杂志

航空总医院静脉治疗团队成功开展40例心电定位超

申晓红团队工作中

近日,航空总医院静疗管理小组组长申晓红成功完成40例EKG定位超声引导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置管术,填补了医院在PICC置管技术领域的空白。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外周静脉置管的中心静脉导管,由外周静脉穿刺置入,沿血管走向导管尖端到达上腔或下腔静脉,静脉导管头端最佳位置为上腔静脉下1/3段,靠近右心房交界处(CAJ),如下图所示,此处血流量大,避免患者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带来的血管损伤,减轻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并能保护外周静脉,留置时间长达数月至一年,置管成功率高、创伤小、外周感染率低,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护理价值。

右心房交界处(CAJ)

PICC置管技术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危重症患者及长期静脉营养治疗的患者,目前置管现状是在置入导管前通过测量体表长度来确定实际置入导管长度,实际长度与置入长度往往存在很大误差,且置管中不能及时发现导管异位等情况,置管后需要通过拍摄胸片确诊导管末端位置,后期调整的过程冗长且复杂,患者多次往返于病室与放射科,增加了辐射暴露、患者的痛苦、感染风险和置管费用等安全隐患,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而心电定位(ECG)技术通过转换器将心房内心电图转换为体表心电图,根据置管过程中患者心电图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可以有效解决目前置管中存在的局限性。

申晓红表示,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时,P波振幅可增高、增宽达R波振幅50%-80%或P波与R波水平,表明导管位置最佳;P波出现负正双相波或P波出现负相波时,表明导管已进入右心房,导管尖端位置较深,可以在术中实时定位和调整导管头端位置,减少因头端异位而引发的风险。

开展EKG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实现了静脉通路技术安全、标准、专业、便捷的管理目标,有助于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优化的医疗护理服务,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促进患者康复,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PICC置管技术向精准医疗迈进了一大步。

【来源: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p>

上一篇:世界自然遗产可可西里:藏羚羊迁徙产仔“劳动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