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武军教授:聚焦肾移植术后新生DSA,多中心临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是移植肾失功的主要原因,其发生与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存在密切联系。肾移植后早期、足量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对降低AMR发生率、提高肾移植存活率至关重要。在国内外一致认可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中,霉酚酸(MPA)类药物吗替麦考酚酯(MMF)进入临床实践多年,疗效久经考验,为进一步合理优化免疫抑制方案,近年来MMF在中国肾移植人群中的临床数据也在不断探索中。
2019年,我国首个基于国家数据库的肾移植患者的大样本、真实世界研究在《Transplantation International》发布,研究结果再次力证了MMF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我国首个以MPA为基础免疫抑制方案的中国肾移植受者DSA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也在积极进展中,为此,本报特别专访研究负责人,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薛武军教授,剖析诊疗现状,梳理决策思路,分享研究感悟,并整理访谈精要,以飨读者。
薛武军 教授
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安交通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医院院长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肾脏移植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透析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植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AMR占移植肾失功主因,
提升受者依从性大有裨益
Q1
目前,影响移植肾失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薛武军教授:导致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失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因素两大类。免疫性因素方面,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其中,AMR在移植物丢失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移植肾失功的主要原因;非免疫因素方面,肾移植受者往往具有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原发病,其原发病的复发也是导致移植肾失功的重要因素。同时,高血压、糖尿病、药物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移植肾功能的损害。
此外,肾移植受者的治疗依从性对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具有重要影响,在成功接受移植术后,肾移植受者服从医嘱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定期监测,按时随访,能够使免疫抑制剂处于有效的血药浓度,维持移植物的正常功能;并且能够早期发现问题、及时获得临床干预,从而切实延长移植后受者和移植物的长期存活时间。
重视AMR术前预防,
积极干预去除新生DSA
Q2
新生DSA阳性的发生率是多少?DSA导致的AMR目前有哪些主要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薛武军教授:临床实践中,评估肾移植的免疫风险通常需要借助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等检测。总体而言,DSA阳性的发生率约20%,即使检测到针对移植肾的DSA,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生了AMR,需要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借助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免疫标志物检测等进行综合评估来明确诊断。AMR一旦发生,常常导致移植肾失功,因此移植术前后通过各种手段积极预防,避开预存DSA、预防和抑制新生DNA的产生是减少AMR发生的关键。
由于DSA能够影响移植肾功能,显著降低移植物的存活率,因此只要出现DSA阳性,就需要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在积极完善移植肾穿刺活检等相关检查的同时,还需要动态监测DSA水平,如果肾移植受者符合AMR的诊断标准,应及时通过有效措施去除现有抗体,并抑制其再度生成。
强调早期足量暴露,
TDM为MPA治疗保驾护航
Q3
为了预防新生DSA的发生,在MPA类药物的使用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薛武军教授:首先,应重视肾移植组织配型的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HLA抗体检测等技术体系,从而能够在术前对等待移植的受者进行全面的免疫风险评估。对于术前PRA水平较高的患者,需要早期干预,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PRA水平。
在肾移植术后,国内外普遍采用钙神经蛋白抑制剂(CNI)、抗增殖类药物(如MPA类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的三联免疫治疗方案作为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方案。我们主张早期、足量的免疫抑制剂暴露,由于肾移植受者存在个体差异,药物在受者体内的代谢过程差异较大,因此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进行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TDM),优化给药剂量,使血药浓度稳定在目标水平,能够有效预防排斥反应。
上一篇:同是肾病,一个临床治愈,一个尿毒症 注意三件事
下一篇:没有了